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文枢 今日文都,南京何以成网文之都?

梁鑫 文化产业评论 2019-06-30


第2144期文化产业评论


金陵古韵是历史文脉相承的最好底色,亦是南京新思创见活力迸发的热土。在积蓄了九届“文交会”的宝贵经验后,“2018南京融交会”适时而生。2017年以来,坐拥“天下文枢”和“文学高地”的南京,勇求突破,创新“申都”,值此“融交会”启动之际,网络文学作为主流文化代表诠释着更为先锋的示范性意义,“古都文脉”借力“文化+科技”的现代启示录,呈现了一个“中国故事,南京书写”的豪迈壮举。


 

作者 | 梁鑫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蝈蝈

 

古老、遥远、神秘的敦煌“C位”菩萨;会唱歌、会卖萌、爱搞怪的故宫古画……这些沉睡千年的国宝,将会在2018年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的数字文博展区里重现生机。如同新时代文化表达所传递的那样,科技从不是冷酷和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化也不再是在博物馆中束之高阁的。文化科技的融合实际正在以一种十分有趣,十分平易近人的内容与呈现方式为中华文化延续着温度和活力。


 

“文交会”升级为“融交会”的南京速度

 

如果说传统的文化科技融合的认知,更多地基于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提升,新一轮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无论在融合的广度、深度上都更胜一筹。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南京一直走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领域的前列:从2016年第八届文交会开始,南京就开始聚焦文化科技融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位列江苏省第一,全国前列;2017年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保持6.1%的高占比。显然,文化科技已成为南京经济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了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当地科教资源优势,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上创新举措、持续发力,“文交会”正式更名转型为“融交会”。可以说,这战略性的一步体现了南京把握先机,运筹帷幄的雄心壮志。


 

本届融交会以“新时代 新业态 新生活”为主题,通过展会契机,服务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目标,推动南京建设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城市;通过展会平台,汇聚前沿成果和优质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展会窗口,展示文化科技融合为日常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提升市民文化消费的体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显然,随着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大众文化接受的方式将进一步向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延伸。本届南京融交会上所集聚的全国文娱(旅)综合体、文化装备、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学、数字文博、数字影音、游戏电竞、在线教育、新媒体、人工智能等等新兴业态,推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进入大众文化消费圈层,既有助于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优化。

 

不难想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打通,文化事业单位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容素材和资源。那么,站在这些意义出发点上,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计划,创造性地首立“网络文学之都”的模范,体现着城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样也有着令人瞩目令人期待的故事。


△先锋书店

 

“天下文枢”向“文学高地”的羽跃之路

 

南京作为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传统精粹与时尚活力融会贯通。50万年的人类史、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450多年的建都史,串起了南京文化的浩瀚辉煌,形成了南京文化的独特基因。1700多年的佛教兴盛、800多年的贡院文化以及100多年的开埠辉煌,让南京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赋之都”“佛教之都”,素享“天下文枢”的美誉。

 

金陵自古多文豪,南京申报“文学之都”可谓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古至今名家墨客流连于此:从一代山水大家谢灵运到千古诗仙李太白,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从鲁迅到巴金,这些文学大家都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在当代的节点,网络文学兴盛了20年,涌现出了以萧潜、跳舞、天下归元、天使奥斯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南京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


△天下归元及部分作品

 

在拥有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学人才重镇两个双身份与双责任的条件下,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学涵养,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看来,“申都”所依托的新闻出版传媒产业,是其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和根本;符合南京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是在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战略;将为南京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带动中西部、面向泛亚的“文化创意之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南京勇求突破,创新“申都”之举,在“融交会”启动之际,诠释着更为先锋的示范性意义:一方面,网络文学通过政府机构的有机管理和有效引导,从“野蛮生长”向“有序化”转变;另一方面,则是创作导向从浅显的消费娱乐向深度价值观的根本转变。这一过程,不是在于标榜一个世界级的标签,其真实意义在于,更有力地提升“网络文学大省”的城市气质,传播积淀千年的城市内涵,进而达到城市发展的文化共鸣。

 

近年来,文学和阅读已经成为南京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遍布全市的15家公共图书馆、14家文化馆、100个文化站、300多家实体书店……在“文学高地”崛起的过程中,科技对文化的共振作用日趋强盛,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凸显,发展前景也在进一步开阔。诚然,科技使得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这一点,也正是本届南京“融交会”所着重强调与极力推崇的源自“数字文化”的力量。


 

“古都文脉”借力“文化+科技”的现代启示录

 

曾今,工业革命令科技与文化的分野日益深刻。但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却不减反增。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城市化正进入一个由创新引导时代变革的新阶段。无疑,南京正朝着这个美好的新纪元迈进,“网络文学”在这个城市的方兴未艾,让这种更新迭代的文化进程发生得更早更普遍。



  • 文学生产的新活力、新机遇

 

众所周知,互联网带来了文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专业文化机构生产内容然后受众消费内容”,这样单一的结构转变到“大众生产内容大众共享内容”的有机互动。多形态的内容开发意味着有机遇也有风险,面对一些活跃的网络题材的运用,以“南京分布文化”为典型的许多优秀企业在推动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做到了“内核有文化,笔下有乾坤”的文化守望与文化担当。在“一进一守”间,把握住了数字出版演化的动态平衡。


  • 科技赋能的新姿态、新格局

 

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提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赤裸裸反映功能”的始生代、二是“对伪艺术致敬”的古生代、三是“更积极审美享受”的新生代。在第三进程里,南京主动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运用到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比如以溧水区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淳区桠溪影视基地等为主要载体和技术支撑,依托影剧联动的多产业跨界交叉,来焕发网络文学的活泼生机,拓展出网络文学特有的格局。


  • 传统文化的新空间、新可能

 

我们都知道,网络文学的穿透性及传播性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在网络文学成果转化方面,南京以融合为手段,实现提质增效,在“重导向、抓精品、搭平台”三方面发力,抓住了网络文学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浪、红薯、有柴等著名网文站点总部的实质性落地;“江苏网络文学谷”在秦淮区的正式成立。南京坚持以IP、媒体技术融合转化为途径,继续推进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和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这种形式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一大创新,也将打通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后一公里”。未来,南京文学作品将建设更好的国际传播渠道,为文学作品的外译和海外出版提供可靠保障,逐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讲好中国的“创新故事”。



// 主题阅读 //


//推荐阅读//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